美女在线免费性爱午夜,国产日韩精品第99页,中文字幕 自拍偷,日本久久久久午夜免费

<u id="ghw8r"></u>

    1. 麗水職教集團

      山千萬重 紅袖兩三聲 姜大源 2017.7.1.

      發(fā)布時間:2017-07-28 作者:轉(zhuǎn)載 姜大源 被閱覽數(shù):1379

      山千萬重 紅袖兩三聲 姜大源 2017.7.1.

      姜大源

      五古-登云和梯田有感

      姜大源

      2017.7.1.

      竹林聽雨吟,溪水和鳥鳴。

      拾級登疊翠,俏步猶鼓箏。

      青山千萬重,紅袖兩三聲,

      仙籟乘風(fēng)遠,余音掃倦程。

      IMG_256

      注釋1.疊翠,這里指代被譽為中國最美梯田的浙江麗水云和梯田。

      2.鼓箏,指彈箏。語出《后漢書·呂布傳》:“ 布疑其圖己,乃使人鼓箏於帳中,潛自遁出。夜中兵起,而布已亡?!庇忠姟缎绿茣ち信畟鳌し畯╄∑尬骸罚骸?彥琛卒,值徐敬業(yè)難,陷兵中。聞其知音,令鼓箏。”

      3.紅袖,指彈奏樂器的美女,典出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詩《云和》。筆者偶然發(fā)現(xiàn),麗水的云和縣與詩魔白居易的《云和》詩竟同名。進一步學(xué)習(xí)又發(fā)現(xiàn),還有100多首唐詩宋詞元曲,都指稱“云和”為樂器。此處亦將云和縣比作樂器。

      4.倦程,指旅途中感到疲憊,此處指人生羈旅也會有勞累困頓的時候。語出唐·李商隱 《腸》詩:“倦程山向背,望國闕嵯峨?!?/span>

      IMG_257

        正值盛夏時節(jié),置身于美麗的云和,一睹小城風(fēng)貌,其鐘靈毓秀,如清新之風(fēng)沁入肺腑,以至那夏暑酷熱的感覺,似乎都已離身而去;那連日旅途的倦意,好像也已化為烏有。

      IMG_258

        云和,位于浙江省西南,是麗水下轄的一個縣。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,南有洞宮山,北有仙霞嶺,甌江上游段的龍泉溪穿流其間。這里山多地少,人稱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。盡管農(nóng)田不多,卻造就了叫人流連忘返的湖光山色。這不能不說,“關(guān)上了一扇門,卻打開了一扇窗”,大自然用另一種方式,賜予了一份厚愛,傳遞了一種寄托。

      IMG_259

      IMG_260

        君不見這里山青水秀,黛色氤氳,就像一幅幅寧靜的水墨丹青,令人陶醉;君不見這里云蒸霞蔚,溪流竹海,好似一幀幀動感的影視熒屏,使人迷戀。

      IMG_261

        但是,大自然的鐘情,其厚愛所賜,是需要斯地斯人用自己的勤奮、智慧和創(chuàng)造,去呵護,去雕琢,去打理的。否則,再美麗的湖光山色,再驚艷的流光溢彩,也會漸漸淡去的。

      IMG_262

        不是嗎,追溯云和的前世今生,你會深切地感受到,當下那讓眾生心馳神往的,也是最富盛名并被奉為攝影者、旅行者“麥加”的國家4A級景區(qū)——云和梯田,就是云和大地上一座座鬼斧神工的大地雕塑,就是云和漢畬人民世世代代辛勤耕耘而成的一份份曠世杰作!

      IMG_263

        梯田景區(qū)位于崇頭鎮(zhèn),距云和縣城大約5公里,始于唐初,興于元明,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。

      梯田主要分布在崇頭鎮(zhèn)周圍200~1400多米的山地上,其垂直落差達1200米,跨越了高山、丘陵、谷地三個地質(zhì)帶。梯田層層疊疊,最多處達700多層,集云海、山村、竹林、溪流、瀑布、霧凇等自然景觀于一體,是華東地區(qū)最大的梯田群,也被眾多媒體譽為“中國最美梯田”。

      正是人民勤勞的雙手,才將云和打造成了這樣一個聞名遐邇的旅游休閑、攝影觀光和民俗欣賞的圣地。

      IMG_264

      云南紅河元陽

      哈尼梯田

      IMG_265

        如果說,云南紅河元陽的哈尼梯田之美,是一種宏闊磅礴的壯美的話,那么,浙江麗水云和的崇頭梯田之美,則是一種玲瓏精巧的秀美。

      由此,我們是否可萌生這樣的感嘆,抒發(fā)這樣的感概呢:居云貴高原,元陽梯田生就逶迤滌蕩之氣;處江南丘陵,云和梯田孕育旖旎溫婉之魂。

      浙江麗水云和

      崇頭梯田

      IMG_266

        云和中等職業(yè)技術(shù)學(xué)校的老師們,希望我能給云和寫點什么。然自感孤陋寡聞,頭一次來云和,關(guān)于這個浙西南的美麗小城,真的是知之甚少,實在不敢“造次”。

      IMG_267

      云和職技校師生共同研發(fā)木粒畫系列作品

      IMG_268

        但有一點,就是此行對“秀色可餐”這句成語,還真有了一些感覺。因為,依我的解讀,這秀色,既可指地靈,還可指人杰。所以,盡管在這兒只逗留了兩天,然所見所聞,讓我不僅為云和的秀麗山川所傾倒,而且更被云和職教人的堅守執(zhí)著所感動:在全國中職普遍滑坡的情況下,云和中職的招生人數(shù),卻大大地超過了這里普通高中!

      IMG_269

      云和職技校學(xué)生木制玩具創(chuàng)新作品

      參加第十二屆全國文化產(chǎn)品交易會

      IMG_270

        這不就是我要書之吟之歌之唱之的對象嗎?

      IMG_271

        突然想知道,云和這個好聽名字的來龍去脈。據(jù)《讀史方輿紀要》卷94處州府云和縣記載:“本麗水縣浮云、元和二鄉(xiāng)地,景泰三年析置今縣,兼二鄉(xiāng)之名以名焉?!?

      這就是說,云和縣并非因某個典故而得其名,而是取浮云鄉(xiāng)、元和鄉(xiāng)這兩鄉(xiāng)之名的中間一字組合而成。但吾心仍有所不甘,遂游弋于也得益于今日強大之網(wǎng)絡(luò),終有所發(fā)現(xiàn)。

      IMG_272

        心之所向,總有所獲。是的,我偶然發(fā)現(xiàn),被譽為詩魔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,竟有一首與云和同名,即題為《云和》的七絕:

      IMG_273

      非琴非瑟亦非箏,撥柱推弦調(diào)未成。
      欲散白頭千萬恨,只消紅袖兩三聲。

        呵呵,原來,云和是樂器的一種,也是樂器的代稱?。?/span>

      在進一步的學(xué)習(xí)過程中,我又發(fā)現(xiàn),凝聚著中國人智慧的唐詩、宋詞、元曲等眾多作品里,至少有一百多首詩詞曲所使用的“云和”這一詞,皆用來指代樂器。

      IMG_274

        白居易七絕意為:既不是琴也不是瑟還不是箏,雖已撥動云和的琴柱,推彈琴弦卻未成曲調(diào),使自己本想借云和之音來化解那千絲萬縷的蒼蒼白發(fā)所歷經(jīng)的無窮無盡的人生恨事,終因曲不成調(diào)而難以實現(xiàn)。其實,只需要紅袖(指代能彈云和樂器的美女)輕觸玉指,撥動云和三兩聲,那曾經(jīng)的憂愁,就可煙消云散去除殆盡了。

      IMG_275

        那么,詩魔香山居士所尋而未得的云和之音,今天又在何方呢?

      IMG_276

      撫今追昔,我以為,白居易曾經(jīng)憧憬過的那個云和之聲,不就是今日那山那水那景那人交織而成的詩畫云和嗎?云和,不就是一架龐大的時時演奏著悅耳動聽旋律的“云和”琴嗎?

        那蜿蜒起伏的丘陵,就是琴骨;

      IMG_277

        那九曲回腸的溪流,就是琴弦;

      IMG_278

        那錯落依偎的梯田,就是琴臺;

      IMG_279

        那辛勤勞作的百姓,就是紅袖!

      IMG_280

        其實,云和的美,是遠不止梯田的:曾經(jīng)的抗日戰(zhàn)爭前線,如今已成為花果之園,休閑之都,玩具之鄉(xiāng)……

      你聽,那不絕于耳、委婉綿長的樂曲,正從歷史走來,攜帶著滄桑、抗爭、奮斗的眾多記憶,融合成裊裊繞梁的云和之音,構(gòu)成一部部彰顯時代風(fēng)采的詩意交響……

      小順村周恩來視察紀念碑 1939

      IMG_281

        云和,演奏著奮勇抗日的頌歌。

      因為,這里回蕩著1939年身為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部長周恩來激越的抗戰(zhàn)演講,這里還能聽得到1942年8月為保衛(wèi)戰(zhàn)時浙江省省會云和,國民革命軍在方家?guī)X大勝日軍兩個師三個聯(lián)隊的金鼓齊鳴!

      方家?guī)X保衛(wèi)戰(zhàn)抗日紀念碑 1942

      IMG_282

      獅乳泉蘇軾噴泉題字

      IMG_283

        云和,演奏著傳統(tǒng)文化的樂章。

      因為,這里流淌著五代后周開鑿,其摩崖石刻上有宋·蘇軾“噴雪”題字的“獅乳泉”的潺潺細語,這里還能聽得到位于大源鄉(xiāng)(竟與我同名)千年古剎“經(jīng)堂下”內(nèi),觀音堂“入門孰是慈悲主,照盡四方保太平”“慈悲永遠隆千古,保佑萬民得安康”那兩幅楹聯(lián)傳送著的歷史詠嘆!

      大源鄉(xiāng)千年古剎“經(jīng)堂下”

      IMG_284

      身著民族服裝畬族少女

      IMG_285

      IMG_286

        云和,也演奏著時代前行的歡歌。

      因為,這里傳揚著生活蒸蒸日上的畬族百姓在其典型村落——坪陽崗村每年農(nóng)歷“三月三歌會”的民謠之聲,這里還能聽得到國內(nèi)外對質(zhì)量上乘、制作精美、構(gòu)思巧妙的中國木制玩具之都云和產(chǎn)品的溢美之辭!

      享譽全世界木制玩具城

      IMG_287

      IMG_288

      云和職技校汽車會所

      IMG_289

      云和職技校學(xué)生參加木制玩具作品展

      IMG_290

        尤其是,云和還演奏著職業(yè)教育的贊歌。

      因為,這里張揚著國家重點學(xué)校——云和中等職業(yè)技術(shù)學(xué)校"立足當?shù)?,服?wù)社會,以人為本,特色立校"的辦學(xué)宗旨,以及"做人有格,擇業(yè)有術(shù),競爭有力,深造有途"的育人目標;這里開設(shè)著與云和地方經(jīng)濟緊密結(jié)合的電子商務(wù)、木制玩具設(shè)計與制作、學(xué)前教育、數(shù)控技術(shù)應(yīng)用、軸承技術(shù)應(yīng)用、汽車運用與維修、電子電器應(yīng)用與維修等特色專業(yè),為云和區(qū)域經(jīng)濟發(fā)展,培養(yǎng)了一批又一批急需的職業(yè)人才。

      ……

      云和職技校學(xué)生參加木制玩具大比拼

      IMG_291

      云和職技校拉練學(xué)生

      IMG_292

      IMG_293

        今天,在我耳邊回蕩著的,是金石絲竹的云和最美之聲,白居易詩中那深沉的惆悵和萬般的無奈,已經(jīng)留在歷史風(fēng)塵的詩卷之中了。

      一股清風(fēng),從層巒疊嶂的梯田吹來,在我的心湖里激起陣陣漣漪,不禁使我鼓足勇氣,用那只拙筆,草成一首五言古風(fēng):

      IMG_294

      五古-云和梯田感懷

      竹林聽雨吟,溪水和鳥鳴。

      拾級登疊翠,俏步猶鼓箏。

      青山千萬重,紅袖兩三聲。

      仙籟乘風(fēng)遠,余音掃倦程。

      IMG_295

        詞難達意,權(quán)作初識云和以及云和梯田的點滴感受吧!

      期盼著,能聽到更多更美更加動人心弦的云和之聲……

      我相信,云和的明天,將會更加璀璨!

      IMG_296

      關(guān)于“云和”古詩詞

      有人說,在中國古代,云和指的是天籟般的樂曲。也有人說,云和應(yīng)該是琴瑟琵琶等弦樂器的統(tǒng)稱。有詩為證:《文選·張協(xié)<七命>》:“吹孤竹,拊云和?!?李周翰·注:“云和,瑟也。”又有元·倪瓚 《晝寄王云浦》詩:“邀我江亭醉三日,鳳笙鸞吹拂云和?!?明·薛素素 《臨江仙》詞:“自抱云和彈一曲,曲終還擬 湘靈 。風(fēng)前淚眼幾時晴?!?/span>

      我以為,對“云和”的理解,這兩種解讀都有道理。但作為樂器的一種或樂器的通稱,在中國古詩詞中常見。筆者就搜索到100多首?,F(xiàn)分享幾首名家的作品。

      寄遠其一

      唐 李白

      三鳥別王母。銜書來見過。

      腸斷若剪弦。其如愁思何。

      遙知玉窗里。纖手弄云和。

      奏曲有深意。青松交女蘿。

      寫水山井中。同泉豈殊波。

      秦心與楚恨。皎皎為誰多。

      IMG_297

      暮寒

      唐 杜甫

      霧隱平郊樹,風(fēng)含廣岸波。

      沉沉春色靜,慘慘暮寒多。

      戍鼓猶長擊,林鶯遂不歌。

      忽思高宴會,朱袖拂云和。

      IMG_298

      西宮春怨

      唐 王昌齡

      西宮夜靜百花香,欲卷珠簾春恨長。

      斜抱云和深見月,朦朧樹色隱昭陽。

      IMG_299

      望湘人·厭鶯聲到枕

      賀鑄

      厭鶯聲到枕,花氣動簾,醉魂愁夢相半。被惜余薰,帶驚剩眼。幾許傷春晚。淚竹痕鮮,佩蘭香老,湘天濃暖。記小江、風(fēng)月佳時,屢約非煙游伴。

      須信鸞弦易斷。奈云和再鼓,曲終人遠。認羅襪無蹤,舊處弄波清淺。青翰棹艤,白蘋洲畔。盡目臨皋飛觀。不解寄、一字相思,幸有歸來雙燕。

      IMG_300

      關(guān)于畬族

      中國南方游耕民族。一千多年來,畬民不畏艱辛險阻,從原始居住地——廣東省潮州市鳳凰山遷徙到福建、浙江、江西、安徽等省份,有的還到貴州和四川。現(xiàn)在90%以上的畬族人居住在福建、浙江的廣大山區(qū),其余散居在江西、廣東、安徽等省。

      一般認為畬族和瑤族同源屬于廣義瑤族,因為有關(guān)盤瓠傳說、盤王圖騰,以及盤、藍、雷、鐘四大姓,都是相同的。自古以來在畬族的他稱和部分自稱中,都有“畬瑤”、“瑤”、“瑤家”、“山瑤”、“瑤人”等稱呼。

      IMG_301

        1956年中國國務(wù)院正式確認畬族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的少數(shù)民族。毗鄰云和縣的浙江麗水景寧縣,于1984年6月30日經(jīng)國務(wù)院批準建立景寧畬族自治縣。1985年4月22日,即畬族傳統(tǒng)的"三月三"節(jié)日那天,縣人民政府在駐地鶴溪鎮(zhèn)舉行盛會,慶祝中國第一個畬族自治縣正式成立。

      云和縣畬族則主要居住在霧溪畬族鄉(xiāng)。

      IMG_302

      景寧畬族自治縣府前橋夜景

      IMG_303

      畬族黒陶

      畬族黒陶亦稱為“畬祖燒”,由民間稱為大漈罐的陶器演化改進而來,原料取自高山濕地特有的火山泥。泥中含鐵量極高,并含有鋅、鈣、鎂等三十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?!爱屪鏌笔钦憬〖壏俏镔|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。

      IMG_304

      IMG_305

      畬族黒陶——畬祖燒非遺傳承人

      毛根深

      IMG_306

      IMG_307

      盤姓陶罐

      盤姓為畬族四大姓之一

      IMG_308

      藍姓陶罐

      藍姓為畬族四大姓之一

      IMG_309

      雷姓陶罐

      雷姓為畬族四大姓之一

      IMG_310

      鐘姓陶罐

      鐘姓為畬族四大姓之一

      IMG_311

      畬族刺繡

      畬繡,是畬族民間工藝中的一朵奇葩,由古老的繡香袋發(fā)展而來,后進一步發(fā)展為繡帳額、枕面、圍腰、衣領(lǐng)、袖口、裙邊、鞋面、扇心、女子綁腿和圍涎、圍項、童帽、肚兜等生活用品。

      畬繡厚實耐用,藝術(shù)上推崇溫和吉祥的圖案,諱忌兇惡殘暴圖像,講究形象完整,諱忌殘缺。經(jīng)概括、夸張、突出等手法,繡品有別于自然原型,色塊對比醒目,富有樸中見真、拙中見善、陋中見美的情趣。

      IMG_312

      畬繡扇

      IMG_313

      畬繡袋

      IMG_314

      畬族服飾

      畬族服飾圖案的創(chuàng)造者多是土生土長的勞動婦女,其制作服飾品完全是為了自用,而不受商品需求的制約。技法上或挑中帶繡,或織繡結(jié)合,一切從實際生活出發(fā),從而使服飾圖案花團錦簇、溢彩流光,突顯出鮮明的民族藝術(shù)特色。

      山里的花草、林間的鳥雀、空中的云彩、雨后的彩虹,都可縫在衣服上、裙子上。但在制作圖案時,不滿足于特定的具體形象,而是在寫實的基礎(chǔ)上,運用刪減、增添、夸張、變形等手法,使所繡的形象更趨于理想化。借助于深淺不一的點、長短不齊的線、大小不等的面、似是而非的形,使之既有變化又和諧地組合在圖案之中。這種來源于生活的樸素的藝術(shù)情感,使畬族服飾的圖案紋樣生機勃勃。

      IMG_315

      畬族新娘

      IMG_316

      畬族少女

      IMG_317

      畬族姑娘

      IMG_318

      關(guān)于云和特產(chǎn)

      木制玩具

      云和木制玩具暢銷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,占全國同類產(chǎn)品產(chǎn)量的近50%、浙江省的70%,是目前國內(nèi)規(guī)模最大、品種最多的木制玩具生產(chǎn)、出口基地。

      IMG_319

      云和雪梨

      云和雪梨,皮薄水多,酸甜適中,清涼可口,適于貯運。傳統(tǒng)產(chǎn)地在云和縣沈村鄉(xiāng)。縣志上稱雪梨為"消梨",即溫州人指稱的具有"消暑"功效的意思。其表皮有細微星點,故又稱為"細花雪梨",特點是個大,每只一市斤左右,可作熱癥食療。

      IMG_320

      云和黑木耳

      黑木耳是一種營養(yǎng)豐富、風(fēng)味可口的菌類食品,有清肺益氣、補血活血、鎮(zhèn)氣止痛等功效,并能治療痔瘡出血、崩漏、產(chǎn)后虛弱等癥。云和 "蘭山"牌黑木耳曾獲國際金獎。

      IMG_321

      云和板栗

      云和板栗遠近聞名,為板栗中上品,盛產(chǎn)于石塘鎮(zhèn)庫區(qū)小順一帶。

      IMG_322

      云和竹蓀

      云和長裙竹蓀,又稱雪裙仙子、山珍之花、真菌皇后、植物雞等,名列四珍即竹蓀、猴頭、香菇、銀耳之首。長裙竹蓀為野生植物,生長條件苛刻,成長不易,歷來被視為珍奇稀罕之物,為貢品。

      IMG_323

      云和紅菇

      紅菇補血、防癌,為菇中之王。正紅菇的特征:腳為淺藍色菇腳疏松不空,菇腳大,腳面帶紅色。野生正紅菇一年只生長兩次,7月份有3-5天,9月份有3-5天,一年只能采到一兩斤。被稱為紅菇的菌類很多,但真正味好無毒補血防癌的,是紅菇科紅菇屬的正紅菇。

      IMG_324

      云和香菇

      云和香菇生產(chǎn)歷史源遠流長。早在八百余年前,就以原始的“砍花”法開創(chuàng)了人工栽培香菇的歷史。隨著“段木純菌種栽培技術(shù)”的問世,“云和香菇”以其獨特的優(yōu)勢占據(jù)了國內(nèi)外市場。

      IMG_325

      云和荸薺

      云和荸薺種植歷史悠久,個頭大,口感甜脆,質(zhì)量上乘,已成為云和縣特色優(yōu)勢產(chǎn)業(yè),種植面積達1300余畝,產(chǎn)量4000噸以上,遠銷上海、杭州、寧波、溫州等地。

      IMG_326

      云和茶葉

      IMG_327

      仙宮雪毫

      云和仙宮雪毫為產(chǎn)自云和湖區(qū)的名茶,屬綠茶系列。云和湖是仙宮湖、龍廷湖、玉溪湖三大人工湖的總稱,其中仙宮湖最大。由于該茶沖泡杯中,白毫翻滾,故得名“仙宮雪毫”。

      IMG_328

      云河綠羽茶

      產(chǎn)于云和縣朱村鄉(xiāng),是云和繼仙宮雪毫后開發(fā)的又一名茶,生長于有機茶園,經(jīng)手工揉炒、烘焙精制而成的天然有機茶。云河綠羽茶含咖啡堿4.91%,氨基酸3.36%,茶多酚35.6%,兒茶素總量189.92MG/G,有相當高的營養(yǎng)功效。

      干茶外形扁平光滑、色澤翠綠、形體勻稱、品質(zhì)細嫩,浸泡時猶如一枚枚綠色的羽毛在云河中飄蕩。2002年榮獲蘇州首屆碧螺春文化節(jié)名產(chǎn)品稱號,并獲中國名茶博覽會金獎。

      IMG_329

      關(guān)于梯田

      “在坡地上沿等高線修筑的階臺式

      或波浪式斷面農(nóng)田”

      《大百科全書——農(nóng)業(yè)卷》

      IMG_330

      梯田的分類

      隔坡梯田

      IMG_331

      梯田的分類
      復(fù)式梯田

      IMG_332

      梯田的分類
      坡式梯田

      IMG_333

      世界三大梯田之一

      瑞士拉沃梯田

      IMG_334

        拉沃梯田位于瑞士洛桑至沃州之間的阿爾卑斯山南坡,沿日內(nèi)瓦湖延伸30公里,占地890多公頃,主要種植葡萄,是瑞士最著名的葡萄產(chǎn)地和葡萄釀造基地。

      拉沃梯田原是一片貧瘠的山地,12世紀中葉由瑞士西都會教士開始開墾。教士將山坡上的石頭有序地壘成一道道石墻,并從別處搬來肥沃的土壤,整治成一道道梯田,然后種植葡萄。

      IMG_335

      IMG_336

      世界三大梯田之一

      菲律賓伊富高梯田

      IMG_337

        菲律賓伊富高梯田位于呂宋島科迪勒拉山脈東面,由山地民族伊富高人于2000年以前開發(fā),是世界上總面積最大的梯田,達10360平方千米。

      這片以種植水稻為主的梯田首尾連接長度約兩萬公里,能環(huán)繞半個地球。

      IMG_338

      IMG_339

      世界三大梯田之一

      中國云南紅河哈尼梯田

      IMG_340

        中國哈尼梯田,地處云南東南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南岸,分布在元陽、紅河、綠春、金平四縣境內(nèi),總面積達400平方千米,其中元陽縣梯田規(guī)模最大,有113平方千米,是世界上最大的連片梯田。

      哈尼梯田的構(gòu)成體系與拉沃梯田和伊富高梯田不太一樣,主要體現(xiàn)在森林、水系、梯田和村寨“四素同構(gòu)”上。梯田以種植水稻為主。

      IMG_341

      IMG_342

      云和梯田

      國家濕地公園

      IMG_343

      云和梯田歷史

      始于唐初,興于元明。

      IMG_344

      云和梯田景區(qū)全景圖

      IMG_345

      IMG_346

      云和梯田觀景臺
      日出云海

      IMG_347

      IMG_348

      云和梯田水利風(fēng)景區(qū)

      IMG_349

      IMG_350

      云和民宿

      山都民謠

      IMG_351

      云和崇頭鎮(zhèn)

      廊橋

      IMG_352

      云和晨曦

      IMG_353

      IMG_354


      上一篇:下一篇: